学习资料

THIS NAME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理论学习 >> 正文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发布日期:2020-08-03    作者:     来源:威廉希尔     点击: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陈宝生

(2020年7月29日)

同志们:

现在,我作个会议总结。刚刚,春兰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是我们做好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春兰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部署了新任务新举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高校和地方的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请大家学习借鉴。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会议在这个时候、这个背景下召开,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一次复工重启的会。这次会议原定春节后召开,虽然耽搁了一点时间,但就和电脑系统一样,重启后速度总是会快不少。花开得迟了,果要早点结。这是一次优化整合的会。研究生教育会议与高校咨询会合开,是落实中央“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的具体举措,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找准定位,推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2018年,我们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本科教育工作会,本科教育发生了格局意义上的变化。这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人才培养工作就有了完整的顶层设计。这是一次把脉问诊的会。近年来,美国对我国教育科技打压、遏制,甚至对我研究生等留学人员采取“不让入境、驱逐出境”的恶劣手段,更加凸显了我们立足中国大地办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将研究生教育的堵点、痛点和薄弱点看全、找准,是一次难得的把脉会诊。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是第一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组织召开这样一次全国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会议,统筹应对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大变局,具有历史性、标志性意义。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人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春兰同志讲话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着力推进由一到多、由量到质、由外而内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大家要有当年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气概,紧紧围绕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过五关斩六将。

一要过认识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提高认识作为“过五关”的“第一关”,是因为我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醒、不够深刻,有的学校领导层面认识到了、教师职工认识还不够,有的职能部门认识到了、学院认识还不够,有的导师认识到了、员工认识还跟不上。总之就是思想的准确度、共识度还不够。“认识关”是“第一关”,过了这一关,过其他关才有基础、有动力、有方向,精气神才会不一样,各项任务才能落实到位,否则还会原地踏步、一切照旧。

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一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担当、大格局。这个格局,不是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不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是放眼世界、立足世界、走向世界。现在,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顶端教育的竞争,代表的是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竞争舞台是国际舞台,对手是全世界的顶级高校。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的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争得的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世界一流无从谈起。

要深刻认识到,突破“卡脖子”问题,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卡脖子”,表面看卡的是技术、是创新,根本上卡的是人才。中美经贸摩擦后,有人说,这个短板、那个短板,最主要的短板在人才。这个说法不一定全对,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今天的研究生,就是明天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能力、学术作风、志向追求,决定了整个中国科研创新的高度,决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速度。“卡脖子”问题突破得快还是慢,是根本性突破还是局部性突破,甚至能不能突破,都和研究生教育息息相关。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疫情防控、疫苗研发,提升危机应对能力,研究生教育都要发挥重要作用。

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首先是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为数量、质量上供给低于需求,体现为供给结构上与需求的错位,体现为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满足需求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张的矛盾。一方面内涵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性、战略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教育外延扩张的冲动依然强劲。这两大矛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许多挑战,既要发展又要质量、既要公平又要效率、既要严管又要放权、既要“路线图”又要“施工图”,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职工生源国,2019年出国留学研究生超过25万人,来华留学研究生9.1万人。出国留学有个趋势需要重点关注,就是大量优秀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批判中国高校成为“出国留学的预科班”,为他人做了嫁衣。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一方面,说明中国教育不再是40多年前相对封闭的局面,已逐步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国员工受到国外高校欢迎,有能力、有条件走出去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还不足、质量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对员工的吸引力还不够。现在,一些高校满足于追求上层次,追求规模扩张,把学位授权点数量、博士生数量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高校学风浮躁,导师把员工当成廉价劳动力,对员工培养投入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我每次到地方、到高校调研,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是地方和学校提出的“老三样”要求之一,但是一出问题,又说是员工太多,管不过来。刚才,春兰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的短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要过方向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办教育,方向问题是第一位的。这一关走歪了、过不了,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水平高、地位高,他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旦出了问题,影响也就更大、危害也更广,要理直气壮讲政治,牢牢守住立德树人这条生命线。

把握好树什么“人”这一问题。新时代的研究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他们决不能是意志薄弱、精神涣散、浑浑噩噩的人,一定要有真信仰、真本领,责任感强、专业扎实,有创新精神、开拓勇气,特别在科研上要高、要精、要尖,品质要硬、底气要足、眼光要远。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的战略事业,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广大研究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有的学者说,“社会责任是研究生的使命,学术责任是研究生的本分”,很有道理,研究生教育也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的要求,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牢牢守住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前瞻引领的初心、研究创新的初心。守住初心,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和完善高公司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健全党对研究生教育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高公司党委会、常委会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经常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要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大力推进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守住阵地、管好阵地,加强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学术沙龙等管理,加强校园网络、自媒体等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化解风险隐患,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高校的情况看,研究生思政教育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但意识形态阵地又向来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必争之地。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编修遴选马工程重点教材,整体提升研究生思政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要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突出探究性学习,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理论接地气,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让研究生的思政课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示范团队。充分发挥导师立德树人、言传身教作用,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重视思政教育的评价,把思政工作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三要过质量关。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兴盛之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春兰同志多次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出批示。近年来,出现了诸如翟天临事件等问题,有的已经处理,有的刚刚发生,都暴露出了公司产品质量中的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要把提升质量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把工作重心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上来。

过质量关,要有大质量观,着眼于综合施策、辩证统筹,向改革要质量、向开放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要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提升供给质量,包括推动学位条例修订、深化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机制改革、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改进招生计划管理和资金投入机制、激发基层办学活力等。要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更要增强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着眼于研究、参与和引领世界变革,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推动科学严格管理。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切实加强细节管理,完善基本培养要求,规范基层办学行为,培育严格自律的办学文化。

过质量关,要注意小切口,着力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强化日常的管理各环节。一是关要把得更严。本科阶段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本科教育要持续抓好,要坚持宁缺毋滥、优中选优,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二是考察要更全面。防止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出现简单“唯分数”的做法,更关注道德品质、学术潜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三是选拔要更精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不同,选拔方法也要有区别。将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要继续向分类的方向走,针对不同培养对象,设计不同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把最适合、最优秀的员工选出来。四是制度要更严格。各招生单位是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坚决杜绝简单下放、层层转交,就像工程层层转包一样,不能这么干!要严格监督、加强问责,对各种违规招生问题硬起手腕、露头就打,切实维护研究生教育公平。当前,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很好,要继续坚持并加快完善推广。刚才,春兰同志特别提出了要探索研究生学制改革,扩大直博生比例,实现硕博贯通培养,我们要加快研究落实。

要严把过程质量。选好了种子,还要育好苗子,才能收获果子。目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分类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但是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仍摆脱不了学术学位的“老套路”。要坚持分类培养。一要让专业学位更专业。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要提升课程质量,研究制定各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指南,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深度和难度,抓好过程质量控制。二要让分流淘汰成为新常态。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对没有创新潜质的,来混学位的,不适合继续攻读的,要坚决分流、及早分流。这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三要设好关卡。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要层层把关、层层筛选。四要修好后路。对不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学位。对于博士生,要更加注重分流淘汰。对严格质量管理、博士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直博推免计划安排等方面要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要严把出口质量。博士、硕士学位代表着一定的学术水平,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查情况看,学位授予中还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注水”现象。挤掉“学位水分”,一是标准必须立起来。学位授予要体现高标准,这里的“高”不是指一味地提高要求,而是要科学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做到符合定位、清晰具体、不拘一格。要根据学位授予层次、学位授予类型、学科专业特点确定不同标准,既不能“唯论文”,也不能简单取消对科研和实践的要求。二是专家必须硬起来。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学位授予标准的执行者,要认真评审,严格把关。教育部要研究评阅意见公开查询的具体办法,倒逼评阅人提升评阅科学性、客观性,敢于让不合格的员工毕不了业。三是监管必须严起来。要用好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学位授予质量的诊断,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杜绝学术不端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提出研究生教育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多次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导师的作用。无论是入口、过程还是出口,都要依靠过硬的导师队伍。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春兰同志专门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严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好导师对员工绝不是放之任之,而是“爱之深责之切”,“放羊式管理”不可取。要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对员工谆谆教诲、严格要求。要对研究生导师指导精力投入提出要求,让导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要加强导师的遴选、培训、考核,将指导精力投入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把导师压到人才培养一线、思政教育一线、公司产品一线。对于那些指导精力投入不足、师德师风有失水准的导师,要坚决予以调整和处理。

四要过机制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机制活,人就动起来了,事业也就活了。过了“机制关”,事半功倍。现在,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必须加快解决,构建现代化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建立学科调整新机制。学科专业调整,中央很关注,战线最关心。很多培养单位觉得现有的学科设置自主权“不解渴”,希望加大放权力度,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教育部专门研究制定了学科专业调整的文件,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完善有上有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学科目录中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目前,31所高校可以自主增列一级学科,今后,符合条件的都可以逐步加入进来。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比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着重推进了应急管理、病毒学和公共卫生等团队建设。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国家依法施策,培养单位也要依法办学,自主权一定是建立在监督管理基础上的,脱离监督的“放”和不切实际的“管”都不可取。

建立计划管理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发展研究生教育。当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宏观调控的精准度还不够。要根据实际,把握需求、着眼长远,保持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适度弹性,既要分析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更要立足于自身的客观需求、培养机制和培养能力。有关资料表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研究生教育规模比我国还大。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变化,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调整和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加大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提升专业学位教育层次,同时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国别结构,促进供给与需求更加精准对接。下一步,要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教育,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综合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能力、培养质量等因素,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规模绝不是牺牲质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是质量型扩招。要超前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瞄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关键学科和尖端科技发展,切实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当前,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倒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发展。要超前布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设专业学位类别,新增授权单位和授权点都要以专业学位为主,快速响应社会需求。

突破投入机制障碍。长期以来,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对不同学科结构性差异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对关键领域学科、基础性学科支持还不够大。一些单位经费使用存在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要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提高研究生教育效率。一是要让经费投入体现“差异化”。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和学费标准。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倾斜支持关键领域和基础性学科,不断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二是要让科研与公司产品“一体化”。推动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重点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三是要让冷门的基础学科“热门化”。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要重视基础学科在团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人把“冷板凳”坐热,让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科研。

五要过评价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儿,高校和教师的劲儿就会向哪儿使,员工的主要精力就会朝着哪儿投入。当前,“五唯”现象在学位授权点审核评估、导师遴选、研究生招录、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位授予质量评价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表现,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破“五唯”的任务完成好了,对整个教育系统都会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破“五唯”,一是要严格研究生教育标准。要把标准立好,关键在“立新标”,在“立”字上下功夫。在学科设置与建设、学位授权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学术训练、学位授予和基层管理等方面,要建立健全更细更实更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杜绝各种形式、各个方面的“水货”现象,做好系统性的品质保证,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要突出立德树人成效。对培养单位、对导师、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来说,培养研究生不是抓廉价劳动力,也不能只看科研成果、只看课题、只看文章,要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好”的标准,“一流”的标准。三是要突出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着重考察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投身社会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引导各培养单位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研究生,在解决好中国问题过程中创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四是要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位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位类型教育规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在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招生、公司产品、学位授权点评估等工作中,坚持分类评价。要完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坚持多元评价,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导向。

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所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都要把功夫下到如何建设一流上,从五个方面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一是思考区域最好与世界最好的关系,从空间上找准定位;二是思考今天与明天的关系,从时间上确定方向;三是思考单项与群体的关系,学科群建设要完成从抓群体到抓群落的转变;四是思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工作推动上做到整体推进;五是思考自己说好和别人说好的关系,从评价角度上真正确定学校实际达到的水平。“双一流”建设的一个基本导向是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动态调整、坚决调整,不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不满足新形势改革要求的,坚决调整下来。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搞全覆盖,不搞终身制,不搞安排照顾,不看配置看效果。去年,我们建立了“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系统,今年年初已经开始运用。今年,还准备出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这两项工作安排,目标都是引导高校把精力放在建设项目上,围绕绩效发力,不要老是想着升级升格升位,而是要针对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短板进行创新、针对一些“卡脖子”问题进行创新,真正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去建设、去争一流。

今天,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春兰同志讲话精神,我讲了以上“五关”。这“五关”,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五个关键环节,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道路上必须克服的五大难题、必须跨过的五大关卡。这“五关”,过了还是没过、还有多大差距,请大家认真想一想、理一理,拿出办法、拿出举措、拿出劲头、拿出势头,坚决把这“五关”跨过去、跨稳跨好。

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多主体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协同,不断完善具有内生活力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着力加强公司产品能力建设,推进培养单位、导师队伍、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和资源投入。党和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培养单位的主体地位需要强化,外围研究、评价和资助等机构的作用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教育的预期也要正确引导。各地教育部门和作为办学主体的培养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落实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全力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将很快下发文件,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求。

一要迅速传达学习。各地教育部门和高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带头学习、全面领会,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研究找准贯彻落实的重点。要把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深入学、广泛学。要利用好各种媒体,宣传会议新部署新要求,宣传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做法,让会议精神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的良好氛围。二要完善配套措施。这次会后,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各地要对准改革目标,谋好篇、布好局,今年9月份,各地都要召开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本地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各高校也要在今年年底前召开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大胆突破,对照文件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三要创新工作思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率先组织大规模在线教育,稳住了武汉高校、稳住了湖北高校、稳住了全国高校,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治理能力。要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各地各校一定要用好中央财政的钱、用好地方财政的钱,学会多用社会的钱、多用企业的钱,瞄准高质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四要凝聚工作合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要积极争取财政、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支持配合,借助行业产业等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等专家组织和行业学会的作用,把全战线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教育部相关司局更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一线规则,靠前督促检查,做好指导服务。直属高校要率先行动,在“过五关”上发挥示范作用,产生带动效应。

同志们,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大势、超前谋划,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按照“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